小雁塔

门票:¥30

小雁塔简介

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(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)荐福寺内,又称“荐福寺塔”,建于唐景龙年间,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。

小雁塔景点介绍

走进小雁塔

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(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)荐福寺内,又称“荐福寺塔”,建于唐景龙年间,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。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,原有15层,现存13层,高43.4米,塔形秀丽,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,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。

小雁塔旅游信息简介

景点类型:宗教场所

最佳季节:3-5月、9-11月。春秋两季最佳。 西安属季风气候,春秋两季既无严寒又无酷暑,最适合出行。

建议游玩:2-3小时

门票:小雁塔在西安博物院景区内,园区免费,登塔30元,学生证半价

开放时间:9:00-16:00(每周二闭馆

地址: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6号(西门)友谊西路72 (北门)

小雁塔旅游攻略

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(公元707年),是为了安置印度取经归来的“高僧义净”翻译佛经而建。初建时为十五层,后因遭遇多次地震,现在仅存十三层。塔的内部有木梯,盘旋而上可达塔顶。游玩时,有兴趣的话可以登塔游玩(登塔费30元,据说在不久后,将禁止游客登塔)。

荐福寺创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(公元684年),原址位于唐长安城开化坊,后被毁,在如今的地址重建。寺内保存有公元1192年(金明昌三年)铸造的大铁钟。在清代,每天清晨这里会敲钟,这就是著名的“雁塔晨钟”。如今每年的元旦,这里会举办敲钟祈福的活动。

2007年,在荐福寺的内又修建了西安博物院,增加了湖面以及新的园林绿化景观。

温馨提醒

文物遗存

唐尊胜幢

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,坐落于小雁塔东南角的“花径”院内,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(842年),原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。经幢为石质,八棱柱形,上覆莲花宝珠顶,下有一方形基座,座每面两龛,浮雕伎乐演奏图。幢身正面刻《佛顶尊圣陀罗尼经》,其后附刻《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》。

幢身高126.3厘米,幢座为长方体,长62厘米、宽59厘米,高27厘米。八棱柱幢身每边宽11.2~12.5厘米。兽头盘径68厘米,高18.5厘米。八棱宝盖径61厘米,高14.5厘米。莲花宝珠顶高25.5厘米。经幢除局部稍有残损外,整体保存较完整,经省文物局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。

此经幢的珍贵之处在于底座的浮雕伎乐演奏图。他们当数坐部伎,演奏的是雅乐。经幢上半部分有两层华盖,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形态的八个龙头作装饰,代表了天龙八部。两华盖之间有八个佛龛,塑造了跏趺坐的释迦牟尼讲法的情景,形、神与纺织品的华盖相似。幢身下大上小呈递减之势,八面刻满了经文,位置合适,字体清晰,便于诵读。幢身上部分结构威严秀丽,下部分及须弥座稳重浑厚,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,全幢轻重合宜,繁简适度,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。

唐代石佛

石佛出土时残缺无头,身穿袈裟,双手处断裂,呈立状站在莲花座上。

经测量,其身高有1.8米(含底座),体宽70厘米。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研究员张全民介绍,经初步鉴定,无头石刻佛像是唐代文物,这对进一步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。

无头石刻佛像是在小雁塔脚下出土的最大一尊唐代石佛像。

金代铁钟

金代明昌三年(1192年)铸造,钟高3.55米,重约8000公斤。

这口钟当时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,因渭河发水,河床改道,寺院被水冲毁,大钟沉于河滩。清代康熙年间,重新发现这口钟,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。

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,数十里内都可听到。钟声清亮,塔影秀丽,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。“雁塔晨钟”被誉为“关中八景”之一。清代诗人朱集义诗:“噌弘初破晓来霜,落月迟迟满大荒。枕上一声残梦醒,千秋胜迹总苍茫。”

相关线路

相关攻略

相关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