侗家古寨

门票:¥0

侗家古寨简介

侗家古寨中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筑物仍依稀可见,有鼓楼4座,风雨桥3座,门楼1座,古井2口,萨岁坛2个,古墓葬群6处,古驿道1.6公里,全寨183户,851人。

侗家古寨景点介绍

走进侗家古寨

全寨面积约12万平方米。古侗寨于明洪武年间兴建,历经明、清两代,后遭火灾,几经复建,既成今日之格局。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筑物仍依稀可见,有鼓楼4座,风雨桥3座,门楼1座,古井2口,萨岁坛2个,古墓葬群6处,古驿道1.6公里,全寨183户,851人。

侗家古寨简介

古侗寨于明洪武年间兴建,历经明、清两代,后遭火灾,几经复建,既成今日之格局。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筑物仍依稀可见,有鼓楼4座,风雨桥3座,门楼1座,古井2口,萨岁坛2个,古墓葬群6处,古驿道1.6公里,全寨183户,851人。

进入寨子,首先跃入眼中的是一个山谷型侗寨,五十多栋民居鳞次栉比,一百多年的烟熏火燎使得部分木柱、板壁发出铮铮亮光。芦笙鼓楼高高耸立在寨中,九重密檐攒尖芦笙顶式建筑。接着沿古驿道继续往前走,就来到依山脊而建的牙上寨,从山下看上去,一栋栋吊脚楼依山排开,一层叠一层。要登上山脊就必须沿青石板拾级而上108级台阶,这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,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,当年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,曾走过这条驿道;中国工农红军过通道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“通道转兵”会议,红军由此西进,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走进贵州……。再沿着石板路走到山脚下时,只见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围定,井内清澈见底,旁边一块石板上乾隆50年的字迹依稀可见。几百年来,正是这口古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村民。

侗民还保留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,他们热情好客,待人十分礼貌,当你走进侗家,不论相识与否,总是笑迎客人,喊你进屋。人们逢年过节或寨中有重大盛事,都自发地去修桥、补路,将鼓楼、凉亭、寨中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。这里的风味食品很有特色,主食是大米饭,还有油茶,苦酒,侗粑等。腌酸菜肴是待客的上等菜,还有清脆可口的酸黄瓜、酸豆角。

民俗专家认为,侗寨从建寨选址、布置建筑物,到规划村寨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人们衣食住行、祭祀,都是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运用。寨内各类建筑因地制宜,依山势、顺风水分别布置,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,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朴憨厚和聪明才智。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式,由于寨内建筑包含了侗族建筑的所有内容,故中国民居研究会的专家称之为侗族建筑的“实物博物馆”。目前,芋头侗寨成为我县旅游民族风情和红色旅游热区。

侗家古寨旅游景点

塘坪风雨桥

清光绪7年建,上团三进堂营建,民国10年复修,建筑面积10平方米。

萨坛

是始建于明代,分萨玛坛和萨坛两部分,萨玛坛呈扇行,阔4.5米,进深4.1米,石台构架,内高祭台。萨坛植有三棵松柏,并呈三角行分布,正面两棵,后面一棵,进深6米,土筑台基,拜台高1.5米。

古井神韵

乾隆五十年建,旁边有井碑,字已模糊。自建井自建来常年不干涸,井水清甜可口。相传人们喝了这井水能祛病延年,女人喝了面若桃花、青春永驻,男人喝了健肾强脾,身强力壮。


温馨提醒

营造文明、和谐的旅游环境,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。做文明游客是我们大家的义务,请遵守以下公约:

1、维护环境卫生。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,不乱扔废弃物,不在禁烟场所吸烟。

2、遵守公共秩序。不喧哗吵闹,排队遵守秩序,不并行挡道,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。

3、保护生态环境。不踩踏绿地,不摘折花木和果实,不追捉、投打、乱喂动物。

4、保护文物古迹。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,不攀爬触摸文物,拍照摄像遵守规定。

5、爱惜公共设施。不污损客房用品,不损坏公用设施,不贪占小便宜,节约用水用电,用餐不浪费。

6、尊重别人权利。不强行和外宾合影,不对着别人打喷嚏,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,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,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。

7、讲究以礼待人。衣着整洁得体,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;礼让老幼病残,礼让女士;不讲粗话。

8、提倡健康娱乐。抵制封建迷信活动,拒绝黄、赌、毒。

相关线路

相关攻略

相关景点